(《复性书院讲录》,第302、309页)《易》顺性命之理,其实就是说变易之象易见,不易之理难见,见此则简易之用得矣(《复性书院讲录》,第304页)。

绽放春糖,好巧向行业发出强音,迈向高质量未来!

卓义峰 2025-04-05 16:18:58 21834钟山国际体育公园广西柳州柳城县

正是以此良知本体为基础,牟宗三得以建构起其道德的形上学体系,并使他成为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性理学说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人格的本体依据。宋儒坚持认为,万殊的性(或太极、理)与本原的性(或太极、理)在内涵上完全是一致而同一的。

绽放春糖,好巧向行业发出强音,迈向高质量未来!

但是,理学的性理学说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和思想前提,就是此性理学说首先要有一个宇宙论的背景。程门弟子曾反复强调其本体论原理,朱熹说: 《西铭》一篇,始末皆是理一分殊。从先秦到两汉,各家各派均在探讨人性论问题,但是他们所提出的性主要是一种与生有关的经验性概念,无论是食色之欲还是恻隐之情,性总是一个充满感性色彩的经验性概念。玄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哲学思辩的两大学术思潮,二者在此问题上表现出许多共同点,譬如:他们共同具有对人性问题的理论兴趣,共同借用本体思辩的方法诠释人性建构了一个具有相同思想特色的以人格为核心的本体论哲学。两宋时期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能够顺利完成性理学的哲学体系,同他们成功地汲收从先秦诸子到隋唐佛学的理论有关。

而自己却失去了前因,所以,玄学的性理学说在理论说服力与信仰征服力方面均显得较为薄弱。也就是说,玄学的性理学说启迪、影响了理学,而理学的性理学说汲收、继承了玄学。必须要承认,在佛法东传之时,佛法所具有的思想系统性和严格的教派组织,是本土文化所不能比的,因此,道教的形成充分借鉴了大量佛教的已有的做法,例如兴建道观、结集道藏、编订神仙谱系、建立戒律、形成法事仪轨。

上古儒道同源,用班固的话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汉书·艺文志》)。而道家亦认为道为天下裂,大道本一,因此,佛道二法更多是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认同的相生相助关系,中华大乘佛教亦越来越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之果。这为在战乱破碎时代的安定人心起到了极大作用。大乘佛教的真空妙有与中国道家文化的有无相生非常契合。

2.性空 性这个概念,在儒家[7]和佛家[8]中皆用,指的是事物的本质[1]这样,在牟宗三,康德的我之不可分的三个面向就成了三个我:第一,‘我思之我(认知主体)。

绽放春糖,好巧向行业发出强音,迈向高质量未来!

这如果照现在看,这只能说‘有,而不能说‘在。[3]210康德自己也解释道: 在普泛所谓表象之杂多之先验的综合中,以及在统觉之本源的综合统一中,我意识我自身既非所显现于我自身之相,亦非我自体,而仅为我在之一事。第二,感触直觉所觉范畴所决定的现象的假我。然而,牟宗三认为海德格尔的基本存有论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因为它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陷:其一,方法不通透。

[3]211牟宗三认为,物自身的我是知体明觉之真我,由智的直觉以应之,它可以是本心仁体,性体,良知,乃至自由意志。西方哲学通过实体(Entity)的观念来了解人格神(Personal God),中国则是通过作用(Function)的观念来了解天道,这是东西方了解超越存在的不同路径。梁启超曾指出,康德与王阳明二人桴鼓相应,若合符节,阳明之良知即康德之真我,其学说之基础全同。依感触直觉,则为现象。

但一说到实体之真实的有之自同或常则必须有直觉。故我说:仁就是‘创造性本身。

绽放春糖,好巧向行业发出强音,迈向高质量未来!

三、思考的我(Thought = Logical self)。进而,牟宗三认为,真我其实就是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因此,真我本体也就是良知本体。

此种我在之表象,乃思维而非直观。海德格尔借用时间来表示人在现实存在上表现其真实的人生有发展奋斗的过程[3]455,这有其合理之一面。这是经过康德的批判工作,推进一步说。[3]221不过,这两个二层的划分是不同的:前一个两层是在存在的意义上划分的,而后一个两层是在主体的意义划分的。对于这一概念,牟宗三形象地用平地起土堆加以譬喻:知体明觉是平地。所谓统觉我指由统觉的综合统一所意识到的我。

按:本文是河北省2009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牟门弟子研究》(HB09BZX001)的阶段成果,并获得河北省百名创新人才计划资助。如是,两者有一辩证的贯通关系。

或者说,在整个三我的系统中,认知性并不居于独立的一层,而只是真我之附属层。在康德,我有三重内涵:统觉我、感应我和内感我。

牟宗三说: 西方人性论中所谓人性Human nature,nature之首字母n字小写,其实它就是自然的意思,而且恒有超自然(Super nature)与之相对。或者说,三我只是同一个我之不同的面相而已。

依智的直觉,则为物自身。因此,牟宗三之基本存有论实际上是以我为核心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关联当中,牟宗三有意将物自身之真我的地位凸显出来。既是真实的生命,必是我们真实的本体(Real substance)。

所以既是理,亦是心,亦是神,乃‘即存有即活动者(活动,就是能引发气之生生、有创生性而言)。[13]213-214 四 至此,通过对我的讨论,牟宗三确立起了良知本体。

牟宗三说:客观义要通过‘心即理来了解。这独知的知便是良知之主观义。

二、作为单纯实体的我。坎陷者下落而陷于执也。

对此,关于形式直觉之含义,牟宗三认为,广之,逻辑形式、认知我,凡为一‘形式的有者,皆可以‘形式直觉说之。然而,中国哲学之超越却非独立于自然界之外,它也不是一神论。[4]88-89牟宗三还以性体说良知: 性体既是绝对而无限地普遍的,所以它虽特显然于人类,而却不为人类所限,不只限于人类而为一类概念,它虽特彰显于成吾人之道德行为,而却不为道德界所限,只封于道德界而无涉于存在界。在这样一种逻辑下,牟宗三讨论了我的内涵及其层次结构。

感应我是创造性,是物自身的我。而认知我则全然被封限于现象界,是意之所在为物,因此,真我和认知我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结。

良知之活动同时是心,同时亦是道德的理。如果是感触的直觉,则常住不变是本体一范畴之所决定,这是基于感触直觉上的先验综和判断,这还是关于现象的常。

[3]259 三 这样,通过这两个两层的拉开,牟宗三以二分的形式确立了物自身的我、现象我与认知我三个我。由此扩大,宇宙万物亦如此。

蝇营鼠窥网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蝇营鼠窥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联系QQ: QQ号 邮箱地址:4@qq.com